9月25日,北京举行了2025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成果发布及颁奖仪式。此次会议由车质网与凯睿赛驰咨询共同组织,以“智用场景 质领安全”为议题,汇聚了众多车企高层、行业专家及媒体人士,围绕智能场景下汽车质量与安全议题展开交流。
车质网及凯睿赛驰咨询董事长兼总裁唐卫国在致辞中强调,汽车智能化正进入关键阶段,功能与真实用车场景的融合日益深化,而质量是决定功能能否转化为用户实际体验的关键。他表示,今年前8个月,车质网累计收到有效投诉超过15万件,其中车载互联、智能驾驶辅助及OTA升级等智能化功能的质量与服务问题持续位列投诉前列。凯睿赛驰咨询调研还发现,手机App远程控制出现的延迟与卡顿问题在2025年显著增多,消费者关注点正从“续航里程”逐步转向“智能化体验”。唐卫国进一步指出,车企需将产品质量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做到极致,服务响应应从及时提升至实时,并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从硬件检测到OTA升级的闭环管控。
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提出,汽车产业应聚焦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国内车企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对上下游的利润挤压;同时应控制负债水平,强化产品在可靠、耐用、安全等方面的基础属性,并注重营销策略的优化。他还呼吁行业增强合作竞争意识。
车百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师建华分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他认为,全球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中国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电动化进程持续加速,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突破70%。随着用户对差异化、智能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提升,自主品牌更贴合消费者偏好,其市场份额预计在2030年达到65%以上。师建华还指出,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加快,智能驾驶与芯片技术不断突破,将推动汽车产业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刘鹏介绍了纯电动车续航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他指出,续航虚标是当前新能源用户的主要痛点,其根源在于厂商公布的续航数据与实际驾驶体验存在差距。驾驶行为、用车习惯及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是影响续航的关键因素。刘鹏建议,未来应结合用户实际驾驶场景与能效技术,建立更贴近真实使用的续航评估体系。
主办方在专项研究中持续追踪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质量表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研究》显示,三电系统整体质量呈改善趋势,问题数量明显下降,续航与电机相关问题较去年有所缓解。研究还发现,国内领先供应商如华为智能电动、格雷博等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助力自主品牌在三电系统质量上超越海外品牌;增程式车型在整体质量及多个细分维度表现最佳;用户对续航的满意度方面,头部自主品牌表现突出,经济性成为影响用户推荐意愿的重要因素。
《2025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反映行业质量整体下降。发动机、变速箱及三电系统等核心模块质量改善,但智能座舱与驾驶系统等模块质量下滑;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用户抱怨均有所上升,其中新能源车OTA长期不升级、车机信号差成为新焦点;用户对产品体验的满意度呈波动下降,智能座舱与驾驶系统对用户推荐意愿负面影响较大。
凯睿赛驰咨询高级专家邱琰指出,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认知加深和期望提高,以往未引起投诉的设计细节正逐渐成为用户集中抱怨的焦点。车企需深入理解真实使用场景,打通工程开发与用户评价体系,实现对产品表现的实用化、场景化验证。
在企业分享环节,华为智能电动产品线首席质量官陈杰表示,华为坚持“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理念,强化功能安全、机械安全与电气安全,建立覆盖开发与量产全流程的FMEA风险分析体系,推动全面数字化质量管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质量部副总经理赵志远介绍了小米的质量管理策略,包括制定“文化领先+智能数字化领先”战略,构建从设计到售后的大质量管控体系,并通过问题发现、杜绝与响应形成闭环管理。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主办方颁发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优秀供应商奖项,电池系统与动力总成领域表现领先的企业获得认可。同时,会议还公布了各细分市场整车质量表现奖、质量体验最佳车型以及纯电动车续航满意度最佳产品。获奖车型在可靠性、稳定性、舒适性及续航真实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有效契合用户需求。
2025年,车质网与凯睿赛驰咨询继续开展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经过六个月调研,广汽传祺副总经理兼首席质量官叶少剑、江苏悦达起亚品质室室长李相宪、上汽大众质量保证执行总监张永锋、长安福特质量部总监张德虎、重庆长安汽车质量部副总经理韩慧娟五人获奖。他们在推动企业从产品质量管理向全方位用户体验升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