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麦肯锡预测:2030年中国汽车企业将在全球十大车企中占据三四席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将于3月31日至4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共同协办。

麦肯锡在百人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媒体交流会,分享了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现代化转型的观察和建议。面对全球汽车行业在经济风险、供应链短缺、通货膨胀等短期挑战的同时,汽车行业正积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方向的发展,并朝着以软件为中心的转型方向迈进。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表示,“在2022年的资本市场,汽车行业几乎是受创最严重的行业。随着经济复苏,未来三年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成功驶向2030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机。”

管鸣宇强调,首先,汽车企业需要实现自身经营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车市规模庞大,但汽车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其次,汽车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无论是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还是在智能化、互联网化时代,创新能力都是汽车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最后,汽车企业需要借助资本市场,通过IPO、并购等方式吸收更多资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麦肯锡的分析报告,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市场,目前,中国车市规模和利润总额占全球汽车产业的三成左右。但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盈利能力只占全球汽车产业的5%左右,这种弱势局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威胁。

麦肯锡建议,中国汽车企业需加速盈利能力的提升,以打造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因为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持续投入。为实现这一目标,车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成本导向设计、价值导向设计、高效率研发等,同时优化核心技术栈控制点的识别及能力培养等多重手段,并实现高质量的经营水平,推动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据最新的麦肯锡报告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迅速增长。在2017至2021年期间,每年的投入规模增速达到了26%。然而,尽管增长速度惊人,中国汽车业的研发投入仍然只占全球汽车研发总投入的约10%,远远落后于其他汽车强国的水平。

汽车行业是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然而,并没有所有的车企都能够快速地适应技术变革。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在不断制定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很多车企仍在纠结于何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此同时,国内许多车企则更为专注于全面铺开,例如全栈开发、高阶电子电气架构、原生电动汽车平台以及高等级的自动驾驶等领域。但是,许多消费者迫切需要的一些基础功能,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可靠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估计以及电动汽车冬季表现等,仍然不够完善。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指出:“软件能力的强弱是决定车企未来技术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车企应该落实软件合作生态圈、培育敏捷开发能力、实现软硬解耦,以此来加速培育及提高软件能力。”最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因此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强。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目前发展非常迅速,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程。在动力电池、电机、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具备较强实力的龙头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为智能电动汽车在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快速崛起,但对于整体汽车供应链的水平来说,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在2022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企业中,中国仅有10家企业入围名单,其总营收仅占全球供应企业总营收的5%。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总经理李斌表示:“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关键原材料、元器件、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方面,中国车企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需要各方合作,加强上下游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中品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各品牌进行品牌差异化、文化塑造等方面的努力,以实现品牌高质量发展。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存在品牌严重同质化的现象。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品牌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微弱。为此,麦肯锡建议中国车企要加速探索品牌再定位战略,不仅要强化传统卖点,如“配置丰富、科技领先”,更要挖掘并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从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客户体验等多角度出发,重新确立自身品牌对消费者心智的影响, 从而实现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在媒体沟通环节,管鸣宇也提到了类似观点:“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存在着‘堆料’的倾向,所有东西都往里放,最终导致成本增大。这种成本导向的设计往往忽略了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我们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进行有价值导向的设计。每个月都有车企发布一个新的科技或新品,但这些黑科技真正带来了什么变化?这是我们所有车企都需要问问自己的问题。”因此,中国车企应该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仅要关注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带来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体验。

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前,尽管中国车企已经在世界各地设有业务点,但相对于国际汽车巨头而言,其海外业务仍相对较小规模。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中国车企积极进入海外市场。截至2021年5月,比亚迪在全球有逾60个销售市场;吉利控股旗下沃尔沃汽车已经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奇瑞已经在伊朗、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设立了工厂。

但是,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尚未达到高效率和高盈利的标准。从2013年至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出口量在国内品牌总生产量中所占比例仍然非常低。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海外市场并非易事,中国车企面临多种障碍。比如说,线下的销售需求和零部件配送等均需要在国际范围内精益求精,这需要中国车企逐渐适应并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管鸣宇预测,未来三年,全球汽车产业将进入一场激烈的淘汰赛。他强调,所谓的价格战,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调整自身策略的自然反应,而这种行为在过去的十几年、二十几年中一直存在。尽管形势可能有所不同,但底层逻辑一直如此,即为了成为下一轮淘汰赛的赢家而努力。未来三年到2025年,能够在这场淘汰赛中幸存的中国品牌一定会获得全球汽车产业的一席之地。而到了2030年,全球前十大车企中,有三到四家将会是中国的品牌。我们期待着这些领军企业能够在未来的竞速赛中脱颖而出。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