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能化技术路线解读:技术平权背后的务实与创新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比亚迪正以独特的技术路径实现驾驶辅助功能的快速普及。从年初推动驾驶辅助技术大众化,到近期推出的智能泊车安全功能,这家中国车企在短短一年内让智能化技术真正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近日,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及其技术团队向媒体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发展理念。
针对当前行业热议的VLA模型技术,比亚迪持审慎态度。VLA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新型算法框架,通过整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和动作控制,实现端到端的智能决策。与仅能"看图说话"的VLM模型不同,VLA更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车辆控制指令,例如识别临停车辆自动减速,或根据潮汐车道信息智能选择行驶路线。虽然部分车企宣称将在年内量产该技术,但比亚迪表示仍需明确其对算法、算力等核心要素的具体要求。杨冬生强调,只有当VLA模型性能超越现有的"天神之眼"系统时,才会考虑装车应用。业内人士推测,比亚迪VLA技术的量产时间可能在2026年前后。
在算力规划方面,比亚迪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理性思考。当前其驾驶辅助系统分为三个层级:天神之眼A,分别对应600TOPS、300TOPS和100TOPS的算力水平。"我们追求的是'先进模型+中小算力'的优化组合,而非单纯堆砌算力。"杨冬生表示,这种策略既能保证用户体验,又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面对行业掀起的"算力竞赛"风潮,比亚迪有着清晰判断。尽管部分车企通过自研芯片将算力推升至2000TOPS以上,但比亚迪认为真正的技术瓶颈在于数据和算法。"芯片算力未来将不再是稀缺资源,"杨冬生指出,"我们更关注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基于此,比亚迪目前暂未布局自研芯片计划。
在智能底盘技术方面,比亚迪展现出显著优势。从易四方到易三方技术,仰望U8的原地掉头、腾势Z9GT的圆规掉头等创新功能,都彰显了其技术实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正持续推进智能底盘与驾驶辅助系统的深度融合。近期通过OTA升级,部分搭载天神之眼B的车型已能调用后轮转向功能优化泊车轨迹,或利用易三方技术的扭矩分配能力提升断头路泊车效率。杨冬生将"无人麋鹿测试"视为这两大系统协同的极致体现,预示着未来行车场景中更紧密的智控融合。
从比亚迪的技术布局可以看出,这家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既保持开放进取,又坚守务实作风。不盲目跟风芯片自研,不参与算力军备竞赛,对前沿技术保持必要审慎,这种独特的技术哲学或许正是其持续领跑行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