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郑衡时代给广汽本田留下的“坑”,李进没填平,高洪祥也难

2025年9月,广汽本田换帅高洪祥后的第一个完整月,销量为‌32,808辆‌,同比依旧下滑6.61%。看来,这位昔日的合资霸主,想短期就重整旗鼓,是不太可能了,而这也似乎预示着,广本这一场迟来的变革之路,可能不会太过顺利。‌

01 郑衡时代的遗产:盛世下的隐忧

销量从2021年巅峰的78万辆滑落至2024年的47万辆,净利润从2020年的124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18亿元,看似惨烈,但却远未到底。终于在2025年8月份,坐不住的股东们,宣布广汽本田重大人事调整,上任仅两年多的李进,不再担任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背锅侠”改为高洪祥——一位具有广汽丰田背景的技术派高管,成为广汽本田的“新掌舵人”。

然而,换帅就能把李进的大坑填平么?这个坑,又到底是不是李进挖出来的?

2020年,在郑衡的带领下,广汽本田以年销量80万辆创下历史峰值,随之而来的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2022年6月成为广汽集团副总经理。然而,广本彼时繁华的背后,却也埋下了的巨大战略隐忧。

郑衡初掌广汽本田时期,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配合国家能源战略,向电动化转型的萌芽阶段,而这一期间广本却被认为毫无准备和建树。

到了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开始爆发,次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4%,2022年突破27%,2023年突破33%。在这一巨变时代,郑衡任内仅于2022年推出了首款纯电车e:NP1极湃1,且这款车被市场诟病为“油改电”的过渡产品。

作为广本中方执行的“一把手”,郑衡似乎没有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会发生彻底变化。e:NP1极湃1上市后市场反响平淡,2023年全年销量仅4502辆,月均不足400辆。此后“续航虚标”、“智能化落后”等问题更让这款车月销量一度跌至几十辆的水平。

在郑衡离任时,广汽本田的产品线已经呈现明显的老化迹象。过度依赖本田的全球产品技术,没能针对中国市场特点进行本地化调整,这为继任者李进和广本后续发展,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02 李进时代的困境:“背锅侠”的填坑之战

李进2022年11月接任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看似辉煌、实则危机四伏的摊子。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e:NP1极湃1在市场遇冷,整个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已落后于时代。

李进上任后推行“稳油车、促混动、扩电车”策略,试图在维持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推进电动化转型。他主导关停了一条燃油产线,并新开一条新能源产线。 同时,本田中国在后来官宣牵手宁德时代、DeepSeek、Momenta等各领域行业巨头,以加速智电领域发展。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扭转销量下滑的趋势。2023年,广汽本田全年销量仅为64万辆,同比下滑13.5%。 进入2024年,颓势仍未扭转,全年累计销量仅47.06万辆,同比下滑26.52%……更严峻的是,经销商体系也因为品牌困境,出现了严重问题。2023年初,部分广汽本田用户提车后迟迟拿不到合格证,导致新车无法上牌。 调查发现,这是因为涉事4S店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车辆合格证被押在银行无法赎回。到2023年11月,有超过百家经销商退出广汽本田销售网络。

沉疴宿疾​的局面,肯定不是李进短短两年便会造成的,而他在任期内也确实试图通过全领域极限改革来扭转局面,但面对体系性困境,他难以独力扭转乾坤。而这一切的“苦果”,是早在2020年前,那个郑衡最辉煌的时代,早已种下。

03 高洪祥成功的两大关键猜想

高洪祥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单一事件,由“技术性”人才带队的情况,同样同期也出现在了东风本田,这说明是中日双方迫于压力的共同决策,以往一般都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5年任期,现在却不得不“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干满2年就被立马换人了,表现出的就两个字——仓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洪祥的结局,会和李进一样吗?答案可能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

决策机制的重构——高洪祥作为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高管,在汽车动力系统有20多年的履历,此前担任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这种技术背景被业界解读为广汽本田强化“电动化+混动”双轨战略的信号,而高洪祥需要争取中日股东方在技术路线、决策机制和供应链管控上赋予中方团队更大自主权。只有决策机制的重构,才能确保广汽本田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路线上,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这是合资品牌的普遍挑战,也是广本尤为关键的根本性问题。

资源与时间的平衡——“开着飞机换引擎,李进失败了,高洪祥就需要在有限的窗口期内证明自己的价值。2025年上半年,广汽本田累计销量约为15.5万辆,同比又下滑25.63%,它不是一家“一穷二白”的新势力,而是一位已经处于“峭壁之中”的徒手攀岩者,一不小心便会跌入深渊,没有保护措施的高洪祥,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边改革、边证明转型的成效。

04 结语:高洪祥比李进更难

高洪祥的优势,确实在于其技术背景和对动力总成的专业积累,这可能帮助他更好地推动广本技术转型。但另一方面,他面临的形势比李进时期更为严峻,广汽本田的销量基盘已大幅缩水,市场耐心也越来越有限。而郑衡留下的坑,越久没能填平,以后品牌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越不太可能重回巅峰。

改革前,日方对中国市场响应缓慢,决策流程长,导致产品迭代速度远落后于中国市场变化,广汽本田受制于全球统一标准,难以灵活应对。

改革后,广本中方技术话语权会更高,但局面或许也会更复杂。目前东本的新帅,同样是技术性掌门,已迅速行动牵头成立“中国新能源战略室”,直接向本田日本总部汇报,而广本这面在下一步产品技术调整上,能否抢占主动,仍未可知。以前产品技术以日方为主,现在改为中日“三方”(本田、东风、广汽)与市场内外博弈,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变得更加内耗,要复苏也势必要经过一段更加复杂和严峻的过程。

高洪祥虽然和郑衡一样,都是曾经广丰系的高管空降广本,但如今的广汽本田,却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让郑衡借势崛起的广本了,这个大坑如果填不好,别说有机会跟随郑衡的脚步,高升集团了,恐怕很可能步李进的后尘,就此“堕入烟海”。也正因为如此,高总更应该破釜沉舟,一往无前。当然,这一切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广汽集团领导们,这一次能给予他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