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杨军缔造的“领克900神话”内核,绝不仅仅是一款领克当下价格最贵、销量最高的车而已,更是阻断林杰“品牌下行”的杀手锏,是品牌“找回初心”的希望。
2016年秋天,领克(LYNK & CO)品牌在德国柏林首次亮相时,以 “生而全球,开放互联” 的雄心,宣告了一个中国“新高端”汽车的诞生。这个由吉利与沃尔沃汽车共同合资成立的品牌,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与强势国外品牌一较高下的使命,在行业高度关注中,出道即巅峰。
然而,从2017年底首款车型上市到2024年,尽管领克品牌这7年的销量,在平稳中螺旋上升,但其品牌在“新高端”道路上,却似乎一直受阻,说好听一些是在“BBA”和“自主品牌”之间,选择了一个细分市场,说难听一些,则是靠极具辨识度的个性化设计,夹缝中求生存而已,而为了摆脱“精神小伙”的标签,在后续市场拓展中,主流车型也一定程度上被更大众化的审美所稀释。
同时,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产品价格区间也一直没有拔高起来,更接近平民化的品牌发展现实,成为林杰执掌领克过程中,一个被外界反复诟病的话题……
林杰从2018年1月,便开始掌管领克品牌,任销售公司总经理,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将一个新品牌,快速做大做强的探索之路。 在林杰的带领下,领克确实取得了销量的快速增长。领克01在2018年销量达到84,875辆,成为品牌初期的重要支柱。随后的2019年,领克01继续保持48,345辆的年销量。 然而,危机也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的羸弱,让销售工作开始显得势单力薄,领克01的销量持续下滑,到2023年销量已降至15,023辆,2024年进一步萎缩至7,953辆。
为维持销量,领克不断推出更多入门级车型,价格区间逐步下探。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提振了销量,却让品牌距离最初的“新高端”定位越来越远。领克陷入了“销量增长,但品牌溢价能力下降” 的怪圈。李书福“生而全球,开放互联”的中国“沃尔沃”期望,与林杰的品牌下探换销量的现实策略,似乎跑在了两条不同的轨道。
02 杨军的“破局”:品牌与销量≠鱼与熊掌
7年,领克品牌不温不火了整整7年之后,杨军带领的领克900,突然杀出来了!居然为领克品牌带来了转机。
作为领克史上最高端的旗舰车型,领克900于2025年1月3日首次亮相,4月28日正式上市。 这款车完全不同于领克以往的任何产品!基于大型电混专属架构SPA Evo打造,车身尺寸达5240/1999/1810mm,轴距3160mm,定位大型旗舰SUV。它搭载了包括2.0T发动机+三电机等多种动力组合,顶配车型综合功率达630kW,百公里加速仅4.3秒 。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智能配置。领克900全球首次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采用吉利千里浩瀚H7智驾方案,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车内配备30英寸6K一体式天际屏和双8295座舱芯片,在智能化层面实现了真正的、绝对的高端化。
市场对领克900的反应,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上市1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1万辆,预售阶段订单已超过4万辆 。上市后持续热销,5月销量达5593台,6月以5578台跃居细分市场第二,7月交付量攀升至6680台。截至2025年8月10日,领克900上市百天实现累计交付突破2万台,在全尺寸高端混动SUV市场位列第一 ,并且9月再破7000台大关!
领克900的成功直接拉升了领克品牌的整体定位,,让领克的整体平均售价已达到19.45万元,超越了许多合资品牌 。更值得注意的是,领克900的用户中有约40% 来自BBA等传统豪华品牌,这表明领克已开始获得高端消费群体的认可 。
结语
领克产品上市7年后,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如蔚来、理想、问界、小米们,追求的早就不再是屈居BBA人下,并且已经非常成功。
然而,对于领克品牌来说,林杰这7年,过的并不如意,不得不“向宽发展”,去覆盖更多的场景,但到底能宽到哪里?现在,杨军已经用领克900的成功,定义好了品牌的宽度,新的边界不仅让苦熬7年的林杰,终于找回了领克品牌创立初心,更是为中国汽车品牌“逆风翻盘”式的突破,提供了一个中国汽车史上最值得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