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华为邱超:自动驾驶安全优先,快餐取餐等非核心功能可暂缓

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于10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本届大会聚焦行业前沿技术,搭建全球合作平台,推动汽车科技协同创新。

在人工智能主论坛环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副总裁邱超围绕“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的智能驾驶演进”发表主题演讲。他强调,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应优先保障安全与安心体验,随后提升舒适与便捷性,最后才考虑个性化与情感化功能。基于这一原则,华为对于特斯拉FSD V14中推出的自动取餐等功能将采取更为审慎的推进节奏。

邱超指出,自动驾驶技术将在未来两年迎来快速发展。华为计划于2025年底在政策允许的城市开展高速L3级别试商用,并于2026年启动L4车型的商业测试。预计到2027年,城区L4自动驾驶有望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仁下午好!

我是华为车BU的邱超,今天很荣幸与各位交流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华为始终注重市场需求与技术研发的双轮协同。在智能驾驶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用户需求与技术节奏成为关键课题。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仅用十年渗透率突破50%,而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预计将超越电动化进程,五年内即可实现同等渗透水平。2023年行业迎来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其中华为通过技术路径调整——摆脱高精地图依赖,有效推动了技术普及与成本优化。

在需求优先级规划方面,我们参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构建技术发展路径:安全是基石,舒适与便捷是中期目标,个性化体验则属于长期布局。为此,我们构建了全场景安全体系,涵盖前向、侧向、后向及负向防护。例如通过升级AEB系统至130公里/时速,以及针对特殊泊车场景开发负向角度检测功能,切实提升安全冗余。

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我们重点攻克了复杂场景下的技术瓶颈。通过优化ETC识别与无车道线通行能力,最新推出的车位到车位方案实现了跨场景无缝衔接。数据显示,在近期长假期间,华为智驾系统单日人均行驶里程达331公里,车位到车位功能调用次数突破百万,用户开通率维持在94%的高位。

关于个性化驾驶风格适配,我们虽已开展仿真测试,但认为现阶段应更聚焦基础体验优化。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拓展特殊场景应用,例如针对越野车型开发限高预警与非铺装路面通行功能,近期在四级公路测试中已实现树木避障等突破。

技术实现层面,华为通过三大核心能力支撑系统演进:自研传感器体系、45亿次/秒计算平台,以及基于50亿公里路测数据优化的WA架构算法。我们率先实现固态激光雷达量产应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也将为L3/L4级自动驾驶提供硬件基础。

算法方面,世界模型架构通过场景引擎生成训练案例,有效降低对真实数据的依赖。目前我们正重点开发L3级自动驾驶系统,并通过云端算力布局支撑后续技术迭代。截至9月,华为智驾系统月度泊车调用超3000万次,活跃用户日均使用1次,印证了技术方案的实用价值。

我们坚信自动驾驶将加速落地。根据规划,华为将在政策开放区域推进L3试商用,2026年开展L4车型测试,预计2027年实现城区L4规模化应用。对于业界关注的自动取物等特色功能,我们将坚持以安全为核心、以高频场景为先的发展路径,相关功能的推出会稍晚于行业先锋企业。

感谢各位聆听!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