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从“九连阴”到“九连阳”,销量大逆转,杨怀景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这场漂亮的翻身仗,源于对过去三年“郝景贤时期”的一场深刻战略反思与变革。

刚刚过去的2025年10月,上汽大通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单:销量同比增长48%,零售达20,586辆,这已是该公司自今年开年以来连续第九个月实现增长。 尤为亮眼的是,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激增133%,轻客业务稳固了“中国第一轻客品牌”的地位,皮卡和跃进轻卡也分别实现了11%和175%的增长。
另外,根据上汽集团发布的官方数据,2025年1月至10月,上汽大通累计销售整车 180,435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6.63%。 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上汽大通新任总经理杨怀景接替郝景贤,自4月上任后推行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有效成果,也标志着上汽大通正式重返上行通道。
“郝景贤时期”,上汽大通错失了最宝贵的三年
过去3年,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得到了高速增长,但上汽大通却似乎是个例外。
回顾2019年至2021年,销量从15.3万辆增长到23.3万辆的历史峰值,彼时担任上汽大通总经理的王瑞,带领团队一度创造了令业内瞩目的“大通速度”。

而令人惋惜的是,几乎从2021年10月,郝景贤接任总经理职务开始,大通便开启了下行通道。 2022年,销量便同比下降8.03%,至21.42万辆,这是上汽大通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到了2024年,销量更是同比暴跌21.6%,全年销量仅为17.76万辆,创下近五年新低。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从2024年4月到12月,上汽大通经历了连续9个月销量同比下滑的艰难时期,跌幅从4月份的5.5%扩大至12月的61.6%。 这一时期,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已不足50%,甚至传出了裁员的消息……

那么,在自主品牌几乎全面上行的周期内,为何偏偏上汽大通遭遇下滑呢?有业内人士认为,郝景贤时期的战略失衡是背后的主要原因,期间上汽大通一直秉持“商乘并举”的发展战略,但在资源分配上就可能会出现分散。 在乘用车领域,推出的MIFA 9纯电MPV市场表现未达预期,首年销量仅有1729辆,领地等越野SUV车型也未能激起市场波澜。而在商用车领域,作为上汽大通销量支柱的轻客板块也受到冲击,2024年1-10月的销量同比下滑10.18%。 这情况像极了你家里语文没追上来,数学成绩也下滑了的熊孩子。
杨怀景上任,半年立竿见影
面对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上汽集团在今年4月,果断进行了人事调整,由杨怀景接替郝景贤,出任上汽大通总经理。 同时,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亲自兼任上汽大通董事长,显示出集团对商用车板块的高度重视。上任后的杨怀景,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随即便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连续9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长,那个令人怀念的“大通速度”,已然回来了。

是什么让上汽大通这么快就取得了如此惊人的变化呢?目前来看,杨怀景的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架构扁平化。上汽集团成立“大商用车”板块,将商用车事业部下沉到以上汽大通为主体的公司中,缩短决策链条,构建快速响应市场的“用户型企业”架构。这一改革使领导层从“战略制定者”转向“一线指挥官”,杨怀景推动的这场架构扁平化改革,使决策链条缩短,大大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二是战略聚焦。与郝景贤时期“商乘并举”导致资源分散不同,杨怀景明确了“阶段性聚焦”策略,集中资源打造爆款产品。2025年5-6月,公司重点推广新能源轻客,使大拿系列连续两个月销量过2000台。
三是生态化转型。杨怀景提出要从“卖产品”转向“造生态”,打造“共同创富”的生态闭环。上汽大通通过“铃驹运力”平台构建“车、货、人、数据”生态方案,整合金融、保险、充电等商业生态,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一套组合拳打法,事实上,是非常值得其他品牌和负责人学习借鉴的,尤其是上汽集团内部的其他子品牌,杨怀景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和一些急功近利的“救火者”不同,上任后并不是先来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比如降价促销换数据,而是从人,到产品,再到生态,在根本上解决上汽大通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杨怀景给上汽大通带来的变化,并不是短期救火,而是长期性的从组织,到思想的彻底重构。
展望,上汽大通的新机遇
随着销量回升,杨怀景为上汽大通也制定了更为远大的目标,到2030年上汽商用车将实现年销量50万台的目标,重回商用车第一阵营;到2035年冲进全球商用车第一梯队。
那么这些目标对于杨怀景来说,只是口号,还是真的有可能实现呢?就目前来看,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市场机会还是清晰可见的。

除了国内市场的回归之外,上汽大通目前在海外市场的持续增长,也成了它的另一条大腿。就在上个月,上汽大通单月出海发运量突破10,520辆,创历史新高,并同步斩获11,088辆海外订单。与其他自主品牌还在主打“亚非拉”不同的是,上汽大通的出海,在澳洲、英国等发达市场,已经成功站稳了脚跟,比如V90,在新西兰细分市场市占率高达24%,位列第一;在香港地区,MIFA 7在中型MPV市场占有率超50%,也是高居细分市场首位……这就意味着,上汽大通的车,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已经有了绝对竞争力的。
写在最后
相对客观来说,上汽大通如今所具备的产品优势,更多是长于技术的郝景贤的成绩,市场上的受阻表现,并不能代表着郝景贤在上汽大通这3年所做的一切,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杨怀景和上汽大通,在全球市场上的“从从容容”,不正是郝景贤为其“磨剑”的结果么?我们看到如今上汽大通的“九连阳”的同时,不能只看到郝景贤之前的“九连阴”,更要看到他在技术上守成与革新的贡献,任何一位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都不能简单的总结为非黑即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