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都是轻资产模式,扩张非常快,限制膨胀的往往只有资金和市场规模。如今一些进入汽车领域的互联网人,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前所未有之重,体会到想跑却跑不动的感觉。
蔚来的10月
近日,蔚来发布了最新的产销报告,由于工厂产线升级,10月交付量仅为3667台,创近15个月最低,与上个月的首次破万交付量,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早前在8月份,交付量也曾经出现下滑,原因是南京供应商的工厂因为疫情停产。
小鹏和理想的10月
小鹏和理想汽车,这对新势力小哥俩交付量倒还算正常,分别10138台和7649台,不过并不代表他们没受到供应链影响。只是他们比较幸运,创造了汽车行业“先交付再补装”的新模式,真是不禁让人想到杜甫说过的一句话“活人岂能让尿憋死”,只不过这种新“尿法”,未来可能会牵扯出法务问题。
互联网人的感悟
开篇我们说过,互联网往往“不受约束”,也只有这样才能跑的更快。但汽车行业则完全不同,你的核心竞争力不止在于产品设计、研发及营销,还多了个生产的环节,这就扎老铁心了。以前做个网站或者APP,PM组织UE设计完,连同PRD交稿给技术部,他们直接研发,然后只需要等待研发完“发布”就好了,根本没有生产这个环节,代码“唰”一下子就上去了(为了增强氛围感,真实情况下其实没有“唰”的声音),绝不会出现由于疫情影响,来自南京的一段代码发布不上去的情况。
而以上情况还只是最初级的扎心,看一下特斯拉不断提升的毛利率,主要都是来自于产能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每一台特斯拉,在工厂的生产时间约为10小时,而连大众的一些先进工厂,也要超过20个小时以上。反观国内造车的新势力们,还在利用别人的工厂生产,而这些“别人的工厂”不但一直以来造的都是低端车,还不太听话……所以互联网造车的势力们,也逐渐意识到差距还是很大的,也变的不得不越来越重。
归根到底,无论是互联网的虚拟产品,还是新能源汽车这类实物产品,最终打动消费者的都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有所不同的只是产品的价值由不同因素影响,实物产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造的不好、造的成本高都没人买,相反,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流程,势必能造出敲开市场的大门的好产品。而相比以往,造车的互联网人这次真的是走进“大厂”了。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外佬车评,编辑:小编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哈哈,记着当年百度的必胜嫌弃电商重,现在这帮人都被逼得造车了,轻的玩没了,看把孩子们逼的
越重的工作,越体现生产效率的价值
哈哈哈,说的好心酸
居然还要生产……哈哈哈哈哈
生产其实有些互联网模式也有的,就是做内容,只不过叫运营,当然这个做内容也不是纯工厂生产,后者更加机械化重复劳动
转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