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智能底盘:自动驾驶的“隐形守护者”

近日,一项原仅配备于五百万元级超跑法拉利SF90的第四代MRC电磁悬架,已搭载于售价32.99万元的凯迪拉克新款CT6旗舰版车型上。这一配置的下放,标志着高端底盘技术正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普及。

当前,智能底盘技术正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新焦点。除凯迪拉克的“磁浮底盘”外,市场上已涌现出华为“途灵底盘”、比亚迪“云辇”系统、蔚来“天行底盘”及上汽“灵蜥底盘”等多套智能底盘方案。据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底盘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骏指出,智能底盘产业已迈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其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提升汽车运动安全的关键路径。

智能底盘作为车辆的核心承载与执行架构,集成了转向、制动、驱动及悬架等子系统,承担着传递动力、支撑车身及保障行驶稳定的功能。通过电子控制与环境感知技术,它能自主调节车身姿态、底盘软硬度及操控精准度,从而提升车辆动态表现。

李骏院士强调,智能底盘对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至关重要。当前,在智能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中,危险场景下自动驾驶系统退出及驾驶员接管失效已成为制约整车安全的关键因素。辅助驾驶系统与智能底盘系统若信息脱节,可能导致车辆在湿滑路面等极限工况下失控,或出现系统突然退出引发碰撞。

为实现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的有效融合,李骏提出应推动两系统在信息交互与控制策略上的深度协同。未来端到端的大模型需实现从环境感知到车轮执行的完整闭环。车企需在顶层设计上确保两系统统一管理、协同工作,并引入智能轮胎技术,实现车、轮、路信息的闭环感知。

系统打通后,自动驾驶与智能底盘可形成动态协调。例如当自动驾驶系统提出超车指令,而智能底盘系统检测到路面湿滑时,系统可综合评估后选择放弃超车,避免失控风险。此外,两系统的功能迭代也需保持同步,以避免因技术不匹配导致安全风险或功能失效。

当前,多数车企的智能底盘技术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与辅助驾驶系统多独立开发。尽管系统间的深度融合面临技术挑战,但行业共识认为,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的协同发展将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业内预计,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实现。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