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广州国际车展现场,一场聚焦内容创作的行业盛会拉开帷幕。知名汽车评论人闫闯以对职业价值的反思开启主题演讲:"如果我只是沦为赚钱工具,那么我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
回溯入行初心,闫闯坦言即便在薪资微薄的编辑时期,对汽车的热爱始终是支撑他前进的动力。这种纯粹的热爱同样存在于众多早期从业者身上。然而当下行业生态剧变,舆论场充斥着"车评人皆被充值"的质疑,即便非商业内容也难逃负面评价。行业公信力因何跌落至此?

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黑红也是红"成为某些从业者的信条。闫闯犀利指出这种运营逻辑本质是"内容羞耻感的缺失"。当内容创作完全屈从于流量,媒体的核心价值将荡然无存。他提出优质内容应当具备双重特质:"个人适配度"与"正向价值"的乘积,前者关乎创作者定位,后者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
面对内容创作的方向抉择,闫闯分享了他的"吸引力法则":"我只创作能吸引同好、令自己愉悦同时获得他人认可的内容。"他强调内容品质与受众群体的正向关联,哗众取宠的内容只会招致短暂关注,而志趣相投的受众才能形成持久共鸣。

关于内容优化方法,闫闯给出实用建议:"不必纠结失败案例,互联网遵循爆款逻辑。关键在于从优质内容中提炼成功要素进行复制迭代,这才是持续产出好内容的有效路径。"在后续对话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汽车内容在消费决策链条中的定位,指出创作者需明确自身内容在认知、兴趣、决策等环节的具体价值。

针对行业乱象,闫闯特别提及保密协议执行过程中的失衡现象。他揭露某些厂商通过差异化对待制造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从业者沦为营销工具。这种操纵手段正在不断侵蚀行业底线。
在流量焦虑弥漫的当下,闫闯重申内容创作者需要坚守价值本位:"当我们不再为数据所困,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才能在这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番论述为与会者提供了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