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新能源市场黑马的增程式电动车,近期销量表现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增程车型终端销量连续三个月呈现同比下降态势,7月10.69万辆、8月9.74万辆、10月10.5万辆的销量数据,分别较去年同期下滑11%、7%和13%。作为该技术路线的开创者,理想汽车已连续五个月出现销量显著回落。

增程技术自面世以来始终伴随着争议,但其精准把握用户续航焦虑的特点,使其在质疑声中快速崛起。统计表明,2021年至2024年间,增程车型年度销量增幅分别达到218%、130%、154%和70.9%,市场占有率从3.6%攀升至9.1%。2019年理想ONE的推出开创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新模式,为市场提供了技术门槛适中、成本可控的解决方案。随后问界、深蓝、零跑等品牌相继入场,推动增程车型在2024年实现年销破百万,涉及品牌达23个。

市场格局在2025年出现转折。一方面,领军企业理想在MEGA之后将战略重心转向纯电领域;另一方面,众多品牌仍在持续加码增程赛道。自主品牌与新势力阵营中,问界M7、智己LS6、零跑D19等车型密集亮相,小米增程车型也多次被曝光。合资品牌同样积极布局,别克至境L7、马自达EZ-60等车型相继加入竞争。

业内分析认为,增程车型面临的市场挑战主要源于纯电动技术的快速进步。纯电车型续航里程已从五年前的400公里平均水平提升至当前500公里以上,主流车型突破600-700公里,接近传统燃油车单次补能续航水平。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令人瞩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设施保有量达1281.75万台,全年新增422.15万台,同比增长24.66%。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成本持续下探。高盛预测显示,2025年电池成本将降至99美元/kWh,较2022年下降40%。行业分析指出,当电池成本降至100美元/kWh时,电动汽车有望实现与燃油车的成本持平。这些变化使得增程车型在续航和补能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被削弱。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增程技术路线出现新趋势。早期"小电池+大油箱"的设计思路正逐步转向"大电池+小油箱"的方案。例如智己LS6增程版配备66度电池,纯电续航达450公里;零跑D19增程版电池容量提升至80度,纯电续航500公里,这些数据已超越部分纯电车型。

针对技术路线演变,行业意见出现分化。支持方认为大电池搭配小油箱既能提升纯电体验,又可应对长途出行需求,是更合理的选择。反对方则指出过度追求电池容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表示:"我不建议一味地把电池越做越大,天天背个增程器跑来跑去真的是浪费的。"他认为200公里纯电续航已足够满足需求,过度堆料对消费者和社会都不经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大电池确实能提升驾乘体验,但并非所有增程车型都需要配备大电池,应当基于性价比考量,为中高端车型配置适宜容量的电池。当前市场变化反映了技术路线的动态调整,增程车型的崛起证明了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而现阶段的市场表现则表明技术优势需要持续创新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