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于10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本届年会聚焦行业前沿技术,致力于构建全球汽车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在10月23日举办的"人工智能主论坛"上,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智能化技术总工程师李红林发表了题为《云智一体:构建智能汽车创新基础》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前行业对具身智能的讨论多集中于仿人机器人领域,因其形态更贴近大众对具身智能的普遍认知。
李红林在演讲中强调:"从技术路径分析,智能汽车与仿人机器人在算法层面正呈现趋同态势。无论是感知、决策还是控制执行环节,特别是李骏院士提出的AI Car VAL模型对智能驾驶任务的赋能,都使两者的技术关联性日益增强。"
在分析行业趋势时,李红林引用政策导向指出:"国务院今年8月发布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十五五'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引。"他总结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呈现三大特征:创新路径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全产业链要素贯通、生态闭环逐步成型。

针对具身智能的系统架构,李红林援引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的定义,将其划分为感知体、认知体、行为体及环境四个组成部分。他认为智能汽车与仿人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系统的两大典型应用载体。
东风汽车在实践层面提出"126X"发展战略,其中"1"代表以用户场景驱动AI与汽车深度融合的愿景,"2"指用户端打造汽车具身智能与企业端构建新质生产力双主线,"6"项举措涵盖场景、算法、数据等关键领域。
李红林详细阐述了汽车具身智能体的三大核心要素:精准理解复杂环境、实时响应安全任务、确保与物理世界友好交互。东风公司据此展开五方面实践:用户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创新、数据体系建设、模型能力进化及工程化落地。
在工程化实施环节,李红林指出面临四大挑战:模型能力边界保障、车端算力瓶颈、跨域协同难度及智能体框架适配。他建议行业共建汽车大模型、强化软硬件基础、构建协同生态,以加速技术转化与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