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欧阳明高:V2G技术或为车主创收7万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主论坛上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预计将在2030年突破50%,2035年前超过60%,这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迈入清洁能源时代。他表示,在能源结构转型的驱动下,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力。

欧阳明高在演讲中提出,新能源汽车将在“车能路云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车辆到电网技术,新能源车可成为分布式储能单元,为消费者创造额外收益。他以搭载70度电池包的车型为例说明,在扣除日常行驶损耗后,单台车全生命周期内借助电网峰谷价差可实现约7万元收益。

在回顾行业发展时,欧阳明高提到:“我们从2001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历经25年发展,2021年进入市场爆发期,电动化已取得重大突破。”他特别强调,当前可再生能源占比已接近40%,随着风电、光伏及水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预计2030年后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过半。同时,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占比已达60%,未来3-5年有望提升至70%-80%。

针对能源系统变革,他指出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电力系统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我国正加速电力市场改革,通过“车能路云一体化”“源网荷储协同”等技术路径实现能源系统优化。未来五年将是“新质生产力革命”的关键窗口期,需重点突破氢能、智能、储能三项共性技术。

在技术路线方面,欧阳明高分析称,电驱动、氢燃料与合成燃料三条技术路径均可实现低碳化,但纯电动因能源利用效率达80%而具备显著经济性优势。他算了一笔账:“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装置,可实现低价充电、高价放电,这是其他技术路线无法比拟的。”

关于动力电池发展,他提出要坚持高比能量与高性价比双轨并行。虽然全固态电池备受关注,但产业化仍需时日,预计400Wh/kg电池将在2027-2030年实现量产,500Wh/kg电池可能到2035年才能成熟。他特别提醒:“行业需保持定力,目前科学层面的突破与实际商品化仍有距离。”

在充电设施领域,欧阳明高强调车网互动是必然趋势。通过有序充电与V2G技术,可有效平滑电网负荷曲线。他预计未来车桩比应达到1:2,并指出兆瓦级闪充技术需重点解决电池热安全与寿命管理问题。

谈及氢能发展,他认为燃料电池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应用重点应转向重卡领域。实现1000公里续航、35000小时耐久性指标,结合氢瓶租赁与低碳氢源,可提升经济性。他预测:“未来五年将是氢能发展的机遇期,国家支持政策将持续推进。”

最后,欧阳明高总结道,汽车产业在完成电动化转型后,正迈向智能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通过车网互动、全固态电池、钙钛矿光伏等技术协同,将重塑汽车设计与能源利用模式。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