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宣布“绿色增长计划(green growth strategy)”,将在未来15年内淘汰汽油车。
2021年8月5日,拜登在社交网站上发帖称“汽车工业的未来是电动化,没回头路了。” 而就在当天早些时候,他还签署了一份新的行政令,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希望零排放汽车占所有新车销量的一半。
2022年6月8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到2035年彻底禁售燃油车的法案。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12.5万台,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75万。
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种种迹象都表明,未来将是新能源的天下,当然这其中有纯电动汽车,也有特定的混合动力汽车。
不过,哪怕在这样的主旋律下,仍然会有一些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人群的代表,发出反对的声音。有人嘴上说一套,实际做就一套;有人一直在纠结,然后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而这些“势力”中,多数为传统燃油汽车的强国。
▋ 日本人的态度
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混动汽车技术,日本在最近几十年,无疑是在全球领先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领先,一直以来都让其犹豫不决。虽然政府在积极推动电动化,但是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头部车企,也只是最近1年,才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真正意义的纯电动汽车。
去年9月份,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就曾表示,如果日本政府开始执行以电动汽车为主的“碳中和”计划,那么到 2030 年,可能会让本国损失 550 万个工作岗位和 800 万台汽车的年产量。
而无论是本田汽车现任总裁三部敏宏,还是上任总裁八乡隆弘,曾公开表示过对于电动汽车保守的看法, “纯电动汽车将不会成为主流,电池需求也不会大幅增加。”,并在2030年前,都会更多的致力于混合动力的发展。
与日本政府态度积极,车企不积极的情况不同的是,就在欧盟通过禁售燃油车的法案不久,财政部长林德纳在近日的采访中就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且德国政府不会同意这项法案。
总体而言,在默克尔时代,表面上还是比较积极的,曾经提出过2020年要实现1000万辆电动车保有量,但后来又改成了“2022年100万辆新能源车上路”的目标,截至去年底该目标已经被提前完成,并且确实仍在快速增长。
但毕竟新能源汽车销量仍然仅占全部德国市场新车销量的26%,现在就明确2035年停滞燃油车售卖,确实是非常冒险的事情,所以德国政府才会一面喊着要,一面又要留好后路。
相对于政府的“纠结”,德国几大主流车企,倒是在纯电动路线上变得超出以往的积极,比日企明显有着更大的投入。众所周知,大众集团CEO迪斯,是坚定的纯电动汽车推进者,无论是旗下的大众品牌,还是奥迪、保时捷等,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向纯电动技术转型。而宝马和奔驰也不甘落后,分别于去年的3月和7月发布了电动化战略,明确了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如果未来汽车世界是电动化的世界,那么德系车几乎肯定会比日系车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因为这场变革,虽然缘起于“气候”,但归根到底还是市场化的结果,政策只是辅助手段,更积极的车企,将比更积极的国家,走的更远。这一点上,德国车企人比日本车企看得更透彻,做的也更坚决。
▋ 其他人的态度
关于欧洲禁售燃油车,意大利前副总理萨尔维尼,应该是意大利态度最明确,也最极端的人,他认为这个法案就是“送给中国的礼物”,对意大利和欧洲的数百万工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而有此观点,并站出来的欧盟国家,还有葡萄牙、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这五个国家明确希望将2035推迟到2040。但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按照欧盟委员会的算法,2040年才开始全面禁售,那么到2055年,才有可能实现零排放目标,显然这达不到《巴黎协定》的目标。而这又关乎到国际政治问题,所以欧洲在民生和政治上的博弈,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会让相关汽车产业更加纠结,因为燃油车无论如何,都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孤注一掷向电动化转型的车企,不一定都能笑到最后,但给自己留后路,迟迟不转型的车企,肯定会是被淘汰的那一个。所以,对于意大利及其他类似国家来说,反而是在害自己人,而不是救自己人,因为你与世界很快就会脱节了。
▋ 写在最后:
对于我国车企来说,无论是“蔚小理”,还是三大央企,还是上汽、北汽,确实都迎来了百年一遇的机会,相较于前几年,我们的电动汽车也确实做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少的依赖于补贴、限牌等政策了。而这些,都和我们以往没有传统汽车技术优势有重要关系,因为啥也没有,反而更能孤注一掷,加以中国市场庞大的温床做依托,所以短短几年,就已经快速的积累了电动化技术。
从根本上看,在汽车这条赛道上,笔者认为影响力排名应该是民生<气候<政治<技术,考虑眼前民生问题,反而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而气候更多的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借口,归根到底,最终决定电动汽车时代世界车企格局的,还是技术本身,只有它才代表着竞争力,就像强如美国,也没能阻止福特和通用汽车的下滑一样,所以笔者相信,以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来看,接下来的这100年,一定会有我们中国汽车在国际上的一席之地。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郭友力,编辑:小编撰,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