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福报,欧拉汽车“换芯门”赔偿10亿后,现成长城汽车最大增长依靠

 

近日(6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了2022年5月份的产销数据,当月共销售新车80,062台,同比下降7.94%,1-5月份累计销量为417,339台,同比下降了19.36%。

在众多长城旗下品牌中,坦克的增长是亮点之一,其从去年问世以来,俨然已经成为现象级产品,目前更多制约它发展的是有效产能,5月份受生产影响,实际销量增长率为31.66%,不过相信后续工厂端问题逐渐解决后,势必会更进一步,预计长期保持在月销量万台以上并不难。

不过,要说本月最大的亮点,还是欧拉品牌,在其光芒之下,坦克都显得没那么耀眼了。5月份,欧拉品牌销量达到了10768台,再次突破万台大关,同比增长高达199.36%。如果没有欧拉品牌的大幅增长,长城汽车的整体销量,将更加难看,下滑幅度将不只是-7.94%,而是达到了-16.19%之多。由此可见,欧拉如今对于长城的意义,已经不只是简单解决碳积分的问题了,更是整体业务增长的重要支点。

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客观讲与欧拉品牌CEO董玉东的功劳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去年该品牌曾经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换芯门”事件,董玉东甚至因此被央视连线点名,欧拉的虚假宣传造成的压力一度连累了长城汽车及其董事长魏建军,多年以来积累的好口碑,眼看就要葬送。

然而关键时刻,董玉东果断出手,5万多车主,每人赔偿1万,还另送了7200元的权益,其中包括三电终身质保……如此诚意拳拳的欧拉,虽然有错,但还是很快得到了车主们的原谅。总额约相当于10亿的赔偿,弥补了一次营销上的疏忽,这在汽车史上也是罕见的大手笔,经此一役,董玉东的大家风范显露无疑。而最终这10亿元的补偿,给欧拉品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口碑效应——“欧拉这哥们,不只是更爱女人,关键时刻是真赔啊”。

而如今这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也尝到了“女人”的甜头,在最近的芭蕾猫发布会上,董玉东更加坚定的强调欧拉品牌将专注为女性造车。这一独特的定位,与当年魏建军做长城,专注于SUV市场策略如出一辙。用董玉东的话,就是“不是赢在大而全,而是赢在小而专”。

但表面上看起来憨厚的他,其实内心一定是澎湃的,所谓的女性市场,却根本不小众。以目前我国拥有驾驶证的人群来看,其中三分之一为女性,达到了1.62亿之多,并且还在高速增长。如果说在那3.2亿的男性车主中,有100多个品牌在竞争,那么显然,在这些女性用户中,至今只有董玉东和欧拉是对她们专一的

而由于女性买车与用车,与男性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当下的每一天,对于欧拉来说,都是多一天的知识沉淀,日积月累之后,相信在这个被董玉东描述为小而专的市场上,将没有人比他更专业,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还是用户运营上,这一切都将铸就欧拉品牌未来的发展之道。或许今天的月销过万,也只是未来该品牌销量的一个零头。

如果说外表略显单薄的魏建军,是中国给男人造车的代表性人物,那么接下来,形象粗犷的董玉东则是为女性造车的领军人。更长期来看,这种影响甚至会是国际化的,毕竟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真正专门为女性造车的品牌,在全球汽车业的影响力,董玉东可能还会大于魏建军。

写在最后:

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车评网友应该会发现,“蔚小理”的创始人隔三差五就会跳出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竺延风和朱华荣也频频的为自己集团下的东风岚图和长安阿维塔“站台”。但是,我们几乎很少会看到魏建军与欧拉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和场景。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魏总是欧拉的爸爸,那么董玉东作为妈妈,在外面看来,拥有的更像是一个丧偶式婚姻,好事、坏事,大事、小事都要他顶上去。

不过也正是这种放养式的信任,让董玉东能够有足够的魄力去应对欧拉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10亿赔偿,更体现在专注女性的魄力上。

当然,能够像董玉东一样,为了挽回品牌形象,豪掷10亿的,确实也不多。从今天欧拉创造的超高速增长率来看,几乎已经碾压了长城旗下,包括哈弗在内的其他子品牌,成为了长城汽车最大的增长点,某个角度来说,作为长城汽车唯一的电动汽车业务,董玉东掌管着长城汽车未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魏建军的事业能否有质的突破,就要看欧拉的未来发展了。

现在回头看,董玉东在“换芯门”中的当机立断,确实是无比正确的,虽然短期内看着有些损失,但长期来看,利远远大于弊。在未来,如果他可以更加独立的发展,哪怕仅仅以欧拉品牌目前的销量,参考埃安近2000亿的估值来看,其市值也可以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届时董玉东应该可以骄傲的跟魏建军报告说,“花了你10亿,现在还你1000亿。”

当然,这是玩笑话,随着长城汽车成立临近40年,老一辈的创业元老,如王凤英等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生代也在一点点扛起大旗。对董玉东来说,未来的舞台也不可能一直局限在欧拉,长城汽车这个民族骄傲,也总会移交到他或者其他新生代手中,而保持“诚信”,真心“爱”客户的品牌,车评网相信,一定会迎来下一个辉煌的40年。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郭友力,编辑:小编撰,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